“亚健康”的中国富人 ( 2012/9/10
)
“亚健康”的中国富人 北京报道 2009-06-19 22:40:40 【核心提示:招行研究报告认为国人存在负债比率高于40%;收入来源靠工资,形式单一;资产流动性过低或过高等六大财富亚健康症状,并建议将理财方式多样化、分散化。】 6月18日,招商银行发布《中国人财富亚健康报告》。这是国内首次发布有关国人财富状态的报告。 本次报告首次对财富亚健康进行了定义,将其归纳为“财富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低下的状态”。招行研究了中国七个经济区域的城市理财行为和心理,以中产阶级为主要调查人群,按照理财性格迥异,总结四大“亚健康”类型人群和六大“亚健康”病症。 在现场发布会上,招行副行长唐志宏告诉本报记者:“该报告将从理论上分析进一步转化为实际投资方案,为日后招行开发理财产品,提供理论基础。” 如同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所带来的潜在危机,财富亚健康威胁人们的财富危机四伏。针对报告结论,招行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建议,理财最实际的效果是多样化、分散化,必须坚持客户保持同身体健康一样的理财观念,避免单一资产。 四类病态人群 本次调研从七个经济区域的城市理财行为和心理收集信息,其中包括北京(华北渤海湾城市群代表)、上海(华东长三角城市群代表)、广州(华南城市群代表)、成都(西部城市群代表)、深圳(珠三角城市群代表)、武汉(华中城市群代表)、沈阳(东北城市群代表)。被访者为年龄区间在22岁到55岁,个人收入3000元以上或家庭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群。 来自上述区域调研发现,绝大部分国人在财商方面存在着一些潜伏的缺失和误区。刘建军对这种潜藏的危害作出了贴切比喻:“这些亚健康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,就像是埋伏在财富中的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因为外界的导火索,如市场环境变动等因素而点燃爆炸;或像潜伏在财富中的毒瘤,如不及时清除,就可能导致个人财富危机。” 这些理财性格集中形成了四大“亚健康”类型人群。第一种为“存钱族”,理财目标不清晰,或没有理财目标。这种状态的表现也多种多样,只相信最古老的储蓄理财方式。第二类人占比最大(87%),只是简单地抱着“赚钱”的想法投资,并没有清晰的理财目标。 第三类称为“好高族”,理财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与个人风险喜恶的矛盾性,加深了理财的长期的不舒适和失落感,系统风险较大的资产超配(普遍超过80%),这类人财富暴露在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下,其产生财富安全隐患的。在抽样调查中,近七成的公众都认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。30%的投资者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往往忽视了许多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。 表现最极端的是对专业理财的“抵触族”。其表现行为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,明显的信息弱势地位,增加了投资理财的难度,也增加了对专业理财师的不信任。《报告》显示,59%的人表示对金融理财顾问所推荐的产品持保留态度,不会完全将自己的财务状况真实全面的告诉金融理财顾问。 六大“亚健康” 这些理财性格,决定了理财手段和方法中已经有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的存在。报告中还从财务状况、投资和消费三个方面对财富亚健康现象进行了深入解读,总结出了困扰中国人家庭财富管理的六大典型财富亚健康“症状”:第一,负债比率高于40%。这是目前城市内最典型的“亚健康”病症。调查显示,接近30%的受访者家庭负债比率高于40%,高负债比率无疑会让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。更悲惨的情况是,遭遇金融危机有可能使家庭收入减少而影响还债,被加收罚息直至被银行冻结或收回抵押房产。 收入来源靠工资,形式单一,财务自由度过低,被列为第二位病症。有70%的调查人群属于收入单一群体。此种财富亚健康状态是隐性的,该群体收入构成过于单一,工作稳定时不会有所影响,但是一旦发生特殊状况,收入中断,其个人和家庭都很可能会因为没有资金来源陷入瘫痪状态。 第三种财务状况盈余状况不佳。这一部分调查多集中于年轻人(20-30岁)33%的人节余比例低于10%,基本上可以称之为“月光族”,而消费比例高于60%的人有46%之多。 第四种情况是资产流动性过低或过高。招行报告认为,大部分人对于资产流动性的把握并不重视,或者流动性过高,或者流动性比率过低。受访者中流动性比率大于6的约占38%;不足3的占37.9%。而反映个人财富总体流动性的付比率也大体呈现同上分布,两头大中间小。数值小于0.7的人群,很容易陷入难以还债的窘境。 第五种表现为,净投资资产与净资产比过低,投资目标不明确。受访者中该比例处于合适值域的仅占34%,甚至有43%的人群该比例不足10%。该比例在50%左右为理想指标,过低很难达到资产增值目的,缩减理财目标达成花费时间,而过高则容易带来过大风险。 最后,家庭保障不足,也同样不容忽视。45.4%的受访者保障资金占比低于家庭资产的10%。而超过15%的家庭保障过于充裕,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人群,可能由于风险防范意识强及出于提高退休后生活水平、做好遗产规划等的考虑。 理财没有目标 “理财,不等于购买理财产品。”刘建军指出,他更希望通过报告能够传达和培养成熟的理财理念,“理财目的就是分享中国高速成长的成果。” “不要让受伤的总是理财客户”,刘建军在寻访与客户推荐理财产品、交流经验时,总对客户投资误区,深有体会。“客户往往急功近利,难以忍受资金的时间成本。”多年研究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经验,令他信奉“长期投资的时间成本”,而中国投资者的耐心往往不够。在招行报告调研中,总是买活期产品,以为处在等待过程中,现金为王的投资者所占比例最高。 “这样持币等待,往往错过机会。”他单举一例,目前客户股票基金产品滞销,难以获得客户信任。“客户经理向我反映,最近没有客户敢买该类型产品。”其实,刘建军的意见是,目前股市已经有回暖迹象,长远发展是一定的。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,前段时间信贷大幅投入的市场复苏效果已经显现,并且国有投资是先锋军,逐渐带动民间投资。”他认为,股市是未来经济的反映,建议分期、分批地资金进入。 他认为理财也有很多误区。“投行模式强大后,整个财富管理模式都开始转变。”他认为“短视、投机”的外资投行风气传染、侵蚀了传统财富管理行业,因而私人银行部门都倡导高收益产品,特别是投行包装高收益产品,在这种影响下,以销售为导向盛行,难免过度销售、虚假销售。刘建军揭露:“很多结构性产品,除了数学博士的设计者以外,没有相关人员清楚其结构,实际上厚达二三十页的法律文本充分保护了自己。” 这样的影响,对理财行业是致命打击。在盈利和亏损面前,能保持理性的仅占3%。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现谨慎,59.4%的人认为行情叵测,而68.75%的受访者表示只会少量投资。关于风险、略微极端的受访者只占少数,8%的人认为自己完全不能承受一点风险,大多数受访者并没有考虑过清晰的“投资目标”,只是为了增值保值,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7%。 经历,才会成熟。“中国必须推进国民财商教育。”在“财富亚健康”普遍存在情况下,刘建军仍坚持“为下一步参与构建国人的健康理财生活找准方向” 。